我要找書
台灣青年的出路

書籍編號:001

作者:温世仁

封面繪者:

美術設計:高巧倫

責任編輯:劉叔慧

出版日期:2003-06-01

ISBN:9579761175

定價:29

評分:

我要評分:請註冊或者登入!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推薦
  • 目錄
  • 內容試閱

本書已絕版

「兩岸競爭」愈趨愈烈,台灣青年何去何從? 中國大陸每年湧出兩百萬的大學生畢業,因為大家都講同樣的語言,接受同樣的教育,在同樣的市場範圍活動,已經擠壓到台灣年輕人的出路。最近每次到大學去演講,同學們幾乎都不讓我走,不停的提問。過去我們總認為幫年輕人舉辦一些康樂活動他們就很高興,這是我們低估了他們。同學們的思考、提問的問題,以及大陸對他們將來的影響,有很深的感受,也有獨到的看法。

一九七○年於臺大畢業,七一年於臺大電機研究所就讀期間與林百里先生共同研發出我國第一部計算器,並獲得國家青年獎章。七三年任金寶電子總經理。一九八○年加入英業達公司,從廠長、總經理至八八年任英業達集團副董事長,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博士稱他為「明日工程(Tomorrow Engineering)學家」。一九九八年創立「明日工作室」, 鼓勵閱讀與創作,著有《成功致富又快樂》等二十餘本暢銷書,作品涵蓋文學、經濟、教育、未來趨勢等。二○○○年起致力於利用網路與科技解決貧窮問題,並於二○○二年成立「千鄉萬才」公司。二○○三年十二月七日辭世。

台灣青年的出路
在建立台灣平台的觀念下,什麼樣的方法和策略,可以讓我們的青年有較好的出路?有幾個個人的想法,和大家分享。


1. 百萬博士計畫

百萬博士計畫,就是培育更多高等人力。

中國大陸大學生越來越多,但是高等人才很少,所以如果學生有興趣繼續深造,都應該受到國家的栽培。根據統計,目前中國大陸研究生人數約只佔總學生人數的0.2%,台灣的大專生約佔總學生人數的2%。以以色列為例,它有七百多萬人口,博士就高達一百多萬人。台灣有兩千三百多萬人口,提出百萬博士計畫,一點都不為過。

當然不是念博士就好,而是針對未來資訊科技、生命科技以及奈米這三大未來科技,培養更多博士級具備完整知識的研究人員跟專業人士,讓台灣變成像美國一樣,很多人願意到那邊去從事研究工作的地方。

我們既然有那麼多外匯存底,社會有那麼多財富,就要想辦法將人的附加價值提高。在大陸還沒有能力將他們的高等教育大量拉高的時候,我們應該盡力讓肯唸書的人努力唸書,想辦法讓他們變成博士。台灣應該給年輕人這個機會,讓他們變成百萬博士計畫的一份子。

如何實現百萬博士計劃

資訊(IT)、生物科技(Bio)以及奈米產業(Nano)這三大產業,2010年後會凌駕所有行業,成為世界三大產業。針對這三個產業,我們應該大量培養這方面的人才,作為台灣未來的籌碼。

a. 留學進修
鼓勵年輕人到國外著名學府去深造。

b. 雙聯大學
現在不只出國唸書一個辦法,可以採用雙聯大學的方式。
目前在馬來西亞非常盛行,當地的大學跟世界名校協定,在馬來西亞當地修滿三年就可以到他們學校繼續未完的學業,可以獲頒兩邊的學位。很多人在台灣唸三年大學,第四年到哈佛一年就可以取得哈佛的學位。博士班更容易,可在台灣研究,然後拿到美國學校的博士學位。

c. 外國大學分校
甚至可以請外國的名校到台灣設分校,或是合作,若市場夠大,就會吸引很多學校到台灣設立分校,不必出國,用很低的成本就可以取得國際名校的學位。

d. 網路進修
更甚者還可以進行網路教學,請國外的大學在網路上設立大學,將來很多人拿到學位時,可能從來沒有去過該學校。

這些都是可行的方案,快速的培養出所謂百萬博士計畫。

培養未來三大科技方面的人才,一方面台灣的平台提高,一方面平台上的人才水準也提高,與中國大陸區隔出來。


2. 跨專業學位

現在學校很多科系已經跟社會脫節了。舉例來說台灣在LCD產業上已經投資近三千億台幣,但是在全國154所大專院校還沒有看到 LCD科系。投資那麼多資金,學校居然沒有這樣的科系,廠商孤軍深入,沒有後援,最後可能不是賺兩兆,而是賠上兩兆。

相反的,像圖書館系這樣的科系,已經沒有太多就業機會了,但每個學校都還有。學校已經不是在培養人才,而是在教老師會的東西,這是很嚴重的問題。未來的網路就是最大的圖書館,這個科系的學生,應該趕快轉到別的科系去。但因為學校改變太慢,應該存在的科系沒有,不應該存在的科系還很多。

我們應該讓學生有機會跨專業,圖書館系的學生,也可以去修資管系的課程,讀五年授與兩個學位。是圖書館系,又是資管系畢業,或是電腦系,同時也生物系畢業等等,這樣比較有競爭力。

為什麼一個科系需要唸四年?現在美國有一種說法是,任何一個人只要花三個月去補習就可以考上律師了,現在的訊息比以前多,讀書的速度比以前快。現在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就已經學會使用powerpoint做功課了,在這樣的時代,應該嘗試前兩年讀一個科系,後兩年去讀另一個科系,如此可以跨專業。因為企業需要的人才不是哪一系的人,而是具備哪些專長的人。我想若一個人到公司應徵,除了會電腦外,同時修過會計及法律,企業非常需要這樣的人才。但目前的教育體系沒有這樣的人才,現在畢業的學生往往不符合社會的需求,需要再訓練,目前的教育體系有必要調整。


3. 跨兩岸學習

我們到現在還在討論要不要承認中國大陸的學籍,擔心一承認後,可能很多人都跑到大陸唸書怎麼辦呢?

為什麼我們不跟他們結合起來?讓兩邊大學去談,可以在台灣讀三年,再到大陸唸一年,然後授與他們學位。跨兩岸學習,這樣訓練出來的年輕人有台灣的經驗,有大陸的朋友及人脈,這樣他們以後的發展空間就會比大陸青年要大得多。


4. SET基本技能為大學生必備條件

SET將是大學生必備的條件。首先S (Software) - 就是要製作軟體,最少要有製作網頁的能力,將來軟體的製作就像寫文章一像是必備的技能。E( English) - 英文聽說讀寫的能力是必備的。T(typing) – 具備打字的能力。在一個網路時代,全球都連結在一起,英文已經不是英國或是美國一個國家的語言,而是一個全球普遍通行的話。我們的教育有問題,不可能學了十年的英文還不會講,我們的教學方式有必要改變。

必須將這三大技能列為大學畢業必備的工具,不會這三個技能不能畢業,因為根本不能適應以後的社會。


5. 校園智慧財產權概念
既然要成為華人創意中心,不要等學生進入公司後再培養他們如何創造、申請專利等等,應該在學校裡設有法律部門,讓學生學會申請專利,培養他們申請專利的習慣。如果有一個學生來應徵,用英文跟我對話,告訴我說他已經申請三個專利,我可以閉著眼睛用兩倍的薪水雇用他,可以講是這樣一個時代。

創意,就是我們對付中國大陸最好的利器。

最近中國大陸國務院智權局發表一個數字,就是從1985到2000年這15年之間,中國大陸向美國申請的專利有200多件,同一時期台灣向美國申請的專利超過一萬件。這是他們發表的數字,主要是要鼓勵他們的年輕人,也充分顯示出這是我們的優勢。

要將創意延伸到校園裡,灌輸學生創意智權化的概念,教他們申請專利、copyright等方面的知識。產出任何一個創意是沒有價值的,必須將創意轉變成為智慧財產權加以保護,才能發揮它的價值。
大家都知道任天堂出版的「超級馬利」,這個遊戲加上硬體銷售,讓這家公司賺進數十億美金,這個遊戲聽說是一些在學的大學生開發的。一個學生畢業後,若已經有數個專利,這樣的年輕人將非常容易找到工作。企業會認定他是一個有創意的人。

中國大陸的創意遠不如台灣,在一個13億人口的地方,秩序遠比創意重要。但是台灣的開放社會、自由民主,讓我們的創意比他們強。台灣絕對有條件變成一個華人創意中心


6.『Last Mile(最後一哩)計畫』

last mile是電信局的用語,就是電信局拉到用戶端的那條線。將學校跟企業之間最後一哩拉上,讓學生直接跳入企業就業。也就是讓學生「畢業即就業」。

我們處於一個學校供過於求(oversupply),學生也供過於求的狀態,學校比學生多,而且學生也比工作機會多。失業率如此嚴重,教育機構不能讓學生畢業即失業。

學校產出很多半成品擠入社會,只有增加大家的困擾,我們要讓學校畢業的孩子,馬上填上社會上的洞。今天很多高科技企業找不到人,英業達集團曾經做一個活動要找一千人,根本找不到那麼多人,其他還有很多公司比我們更缺人手。工作找不到合適的人,學生找不到工作。為什麼不讓企業到大學增設企業進修班由企業認領,讓企業派老師到學校教,教到企業可以用了,接著就到該公司去上班,這就是「畢業即就業」,就是last mile計畫。

但應該怎麼來實現呢?

a. 校園內設立Last Mile 工作站
在各個大專院校設立工作站,將企業與學校連結起來,讓企業隨時了解學校動態,讓學生隨時知道企業在做什麼事情。以現在的科技,所花的成本非常低。

b. 設立寬頻網路,即時連結各企業
用寬頻網路即時連結到各個企業,學生隨時想了解台灣各企業,到工作站連上某個企業看看他們的負責人背景、公司的背景等等資料,再去找這家企業,這樣學生才不會茫茫然。
企業對學校知道的一定更少,因為企業關心的是賺錢、以及自身的生存問題,我想很多企業主根本不知道台灣目前有幾所大專院校。

c. 短期目標︰取得企業未來人才需求
學校拼命產出半成品擠入社會,多不是企業所需要的。過去大家都買不到西裝時,只要製作一些固定尺寸的西裝就可以了。現在的情況已經改變,做西裝的人太多了,客戶要求也多,應該根據個人的身材去製作。

大專院校的老師在這時要負起比較重大的責任,透過網站取得各企業需求人才的規格。讓學生變成社會所需求的專業人才,而非半成品。

d. 學校與老師調整教學內容及方法,企業協助提供教材及師資
學校跟老師配合調整教學內容及方法,育成企業需求的人才。

台灣的教學方式和內容本來就有問題,不然怎麼整天將教改掛在嘴上。教育只有兩個目的,一個就是要激發潛能;一個就是要為社會所用。

就後者而言,因為社會已經變了,工廠已經移到大陸,新的工廠已經起來,在這種情況之下,學校跟老師必須要調整教學內容跟方法。甚至企業可以提供部份的教材跟師資來幫助學校,育成企業需要的人才。

企業內部有很多訓練課程,在企業工作的人不見得不會教課。企業內部的教育體系,最少要跟它的會計體系等量齊觀,不重視教育的企業根本不可能具備競爭力。所以企業本身就有很多講師,可以讓企業到學校認領一班,學生通過考試後就到公司上班,這樣不就不會失業了。

台灣成立了14家金控公司,但我們有多少金控人才?大部分畢業生根本不符合市場需求,為何不讓某個金控公司到學校認領一班,訓練完後就直接去上班。

e. 最終目標︰畢業即就業
讓學校畢業的學生,馬上為企業所雇用,可以出去推銷貨品,或是直接上線設計LCD,達到最終的目的,就是未畢業即被雇用;畢業即就業。


7. 增設創業課程或科系

另外一個是「畢業即創業」的計畫。

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大企業找到工作,大企業還是雇用人,但雇用機會因為自動化、電腦化,因為全球供過於求的關係,往後雇用的機會越來越少。花旗銀行是去年(2002)全世界最賺錢的公司,賺了120億美元,但是今年三月就宣佈東京公司裁員2,000名員工。

未來的世界就業機會越來越少,即使最賺錢的公司也在裁員。所以我的老師托佛勒(Alvin Toffler)博士,他就常說2010年美國可能就沒有「雇用」(employment)這個字眼。將來的人可能要自己雇用自己,所以應該訓練他們畢業即創業。

現在日本很多大學都有創意系,我們的學校也要創立這樣的科系跟課程。畢業後不想到公司去工作,或是在大公司找不到適當的工作,但可以增設創業課程,讓他們學會如何去創業。

目前的失業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從學校畢業出來的學生失業;一個是在社會上失業。一年多前新政府低估失業的問題,就像兩年前低估經濟問題一樣嚴重,因為失業問題不是想像中那麼容易解決,且失業不是給飯吃就可以,同時還夾雜著個人信心、社會問題。我一直強調,不能再讓學校出來的人失業,因為一直往後加,後面根本承受不住,要趕快將源頭處理好。

從現在開始,學校畢業的人不可失業,透過教育改革,Last Mile計畫讓他們容易找到工作,畢業即就業,然後再處理社會上已經失業的人。


延伸閱讀


    讀者書評
    • st94247 2012-02-17

      評鑑等級:5顆星

       

    • 35078496 2011-12-25

      評鑑等級:5顆星

       

    共1頁:  1